冯志刚代表: 您在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工作 稳固浙北粮仓的建议》收悉。经会商市农业农村局,现答复如下: 嘉兴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增产保供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粮食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粮食生产呈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多年保持在220万亩以上,面积及总产连续15年位列浙江省首位,创造了以全省1/10的耕地贡献了1/6的粮食产量的奇迹。近年来,更是在高位基础上保持粮食产量五连增,并在全部三届浙江省“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评选中,斩获“两银一金”,位居全省前列。嘉兴“浙北粮仓”的地位、美誉,既是对耕地的保护,也是嘉兴的贡献所在。 当前,省委明确要求开展“粮食保卫战”,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嘉兴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实现“牢记一本账、唱好四季歌、做好五件事”,构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长效机制,以扎实的举措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守住管好“浙北粮仓”,夯实嘉兴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的三农基础: 一、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县(市、区)责任,有效形成市县乡三级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对照年度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要求,逐项对标找差距、补短板,建立“职责清单、问题清单、工作清单”;把考核的各项目标任务逐条逐项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粮安办各成员单位,拉高标杆,创先争优,高质量加以落实。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委、政府签订了粮食安全责任书,要求各县(市、区)以同样形式将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确保粮食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二、创新种植模式,强化科技支撑 因地制宜推广粮经结合、水旱轮作、稻渔综合种养等高效种植养殖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高效化。2022年稻渔共生面积力争达到13万亩,建设4个面积2万亩以上的重点县,培育一批稻渔综合种养知名稻米、水产品品牌,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化肥农药双减半”的综合效益。完善“种粮宝”应用场景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融会贯通,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数字化追溯,种粮补贴“线上领”,农事服务“线上约”,金融保险“线上办”,生产效率提高25%、成本降低8%。围绕粮食、畜禽等重点产业,积极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建成一批区域性稻米综合服务中心。全市7个县(市、区)农业经济开发区实现全覆盖,总规划面积达44.28万亩,累计引进亿元以上涉农项目48个,核心区亩均产值超园区外3倍以上。 三、深化收储改革,搞活粮食市场和流通 严格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粮食订单收购政策,敞开收购当地农民余粮,坚决守住不出现农户“卖粮难”的底线。严格执行《浙江省政策性粮食收购工作规范(试行)》,收购过程中坚持依质论价、优质优价,“一卡通”结算,最大限度维护种粮农民利益。积极争取省级储备订单,逐步扩大地方储备订单收购,早稻收购实行订单全覆盖,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粮食,增加农户收益。积极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协调做好信贷、运力、库容等保障,畅通粮食销售渠道。 四、突出“产购储运加销”全链条安全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我市粮食“产购储运加销”协同保障方面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按计划落实3.6万吨新增储备规模,确保全市储备规模达到30.58万吨。按照“储为所用、优储适需”原则,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地方储备粮晚稻比例保持在80%以上;贯彻落实“255”工程,研究出台我市培育粮食流通“主力军”、确保供应链安全政策,着力打造15家以上市域内重点粮食批发、运输、加工、贸易等粮食流通主力军、主渠道、主平台企业,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确保我市粮食供应链安全;加快推进社会化储粮工作,围绕“官储”“民储”互补格局,统筹辖区内粮食供求、消费主体、储备品种规模等因素,精准调控、分类施策,进一步拓宽应急保供粮源,加强应急状态下政府调控保供能力。 五、深化“五优联动”,培育产加销一体化龙头 深化“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试点,完善优质粮食订单收购政策,全力打造优质晚稻产业链。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着力构建集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生态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现代稻米产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卖稻谷”向卖“稻米”转变。持续做好提质扩面这篇文章,充分利用国有收储公司收购、储备、仓储、销售等优势资源为加工企业做好服务,实现反哺种粮农民,提升种粮效益和积极性,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感谢您对我市粮食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