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务动态 > 国内外商务动态

七十五载阔步奋进 投资中国共享发展红利

时间:2024-10-08 09:38  来源:国际商报   浏览次数:  

七十五载沧桑巨变,奋斗赞歌气壮山河。回首过往,从封闭半封闭到高水平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伟大转折,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从“摸着石头过河”,尝试吸引外资激发中国市场的内生活力,到高质量引资,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领先,中国利用外资规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在近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比1983年增长176倍,规模处于历史高位,位居全球第二。

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携手成长,中国与全球共享着发展红利。对外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合作共赢之路,见证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崭新时代 写就开放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加深,吸引外资进入全面深化发展阶段。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从更高目标尝试进行制度深层次改革的试验。挂牌当天,中国首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发布,列明了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从此,逐年“瘦身”的负面清单成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一个“标尺”。

时至今日,梳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可以看到,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已由31条压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领域限制措施早已于2021年率先“清零”,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现新进展。

清单上的每一个“减法”都是对外开放的“加法”。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该行业是外资企业最早共享中国开放大市场红利的产业之一。2018年,汽车行业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彻底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2018年7月,落户于上海临港的特斯拉中国工厂成为中国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后第一家独资建立车厂的外企。如今,该工厂正以最大产能运行,同时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也在加紧建设中。近年,大众、奥迪、宝马等众多外资车企也相继宣布将在中国布局其电动汽车工厂,并增资扩产,集中发力本土研发、生产和动力电池迭代。

制造业吸引外资的同时,中国对金融业的开放也吸引了全球金融机构的关注。近年来,众多国际金融巨头陆续落地中国业务。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成为第一家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安联(中国)保险集团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日本野村控股株式会社和摩根大通在中国设立了外资控股证券公司。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证监会已批准20家外资控股或独资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

高水平的开放带来的是高质量的外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24》显示,2023年,部分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增长较快。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等主要发达国家对华投资规模分别比上年增长113.6%、76.6%、51.7%、25.2%和19.2%。

随着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引资政策持续完善,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23年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达53766家,创近5年新高。

与此同时,中国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稳步增长。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609.8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由2019年的28.3%提升至37.4%。其中,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速分别为304.7%和24.9%。

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技术。近年来,外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数量增长明显,截至目前,仅北京、上海两地已分别认定外资研发中心150家和575家。研发中心不仅对中国具有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还提升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峥嵘岁月 塑造引资机遇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西方国家对华经济封锁和禁运,从外部关闭了新中国与西方世界经贸联系的通道,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开放,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对外开放大门有了重启的基础。彼时,石油、化工、化纤、电站、轧钢等企业设备被陆续引进。这对提高中国工业技术水平、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百业待举的中国尝试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中国需要通过外资带来的观念、技术、人才、管理激发自身市场的内生活力。

香港女企业家伍淑清和她的父亲于1980年与中国民用航空北京管理局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外资001号”结束了中国民航没有配餐公司的历史,也由此拉开了中国引进外资的大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吸收外资更上层楼。是年,外商直接投资成倍增长,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8764个,实际利用外资192亿美元。1993年,中国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和实际使用外资更是基本达到了改革开放前14年的总和,实际使用外资保持了102.9%的增速。

随着2001年中国“敲”开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中国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积极为外资企业培育更加宽松和便利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工作再上新台阶。仅2002年上半年,中国新增合同外资金额就达到4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5%。2008年,中国吸收外资更是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108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68%。

在数量上升的同时,中国吸收外资质量也节节攀升。随着服务业市场准入放宽,服务业逐渐成为中国吸收外资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2002年—2011年,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由121亿美元增长至582.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从22%上升至50.2%。

与此同时,中国对大项目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实际利用外资平均单项规模稳步增加,从2002年的154.3万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418.6万美元。

步履铿锵 坚定发展信心

“自半个多世纪前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汉高从中国持续的开放中获益,并随中国一同发展壮大。如今,中国是汉高的重要市场,在我们全球业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汉高也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促进科技创新,通过采取深入产业集群腹地、提升高端产品产能、赋能创新驱动发展等积极举措,增强我们端到端的能力。”汉高大中华区总裁安娜告诉记者,中国经济表现出了良好的韧性并保持增长,使包括汉高在内的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和安娜一样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的外资企业高管不胜枚举。这一切与中国坚定走高水平开放之路、不断完善投资政策、逐步优化营商环境密不可分。2023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排名相比上年上升32位,首次进入世界排名前50位的经济体之列,居第46位。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直是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重中之重。从2020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开始施行。这一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三者并重的法律由此成为中国外商投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为扩大利用外资提供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现了中国将通过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来吸引外商投资,实现内外资一致平等竞争,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年来,中国政府公布了一揽子持续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政策。2023年1月,商务部、科技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从四个方面提出16条政策措施,加力支持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2023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24条举措,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2024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从五个方面制定了24条外资引进政策细则,进一步丰富了引资促进政策举措。

营商环境的改善同样体现在细微之处。例如支付是外籍来华人员在华投资消费旅居的重要一环。今年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便利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外籍来华人员感受到了中国开放的满满诚意。

当然,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止境。自2023年开展“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以来,商务部全年共主办重点活动20场,带动各地开展配套活动600余场。办好每月的外资企业圆桌会议,用好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等渠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解决外资企业关注的问题,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在打造更优环境上,中国一直言出必行。

七十五载奋进,是壮丽山河如画,是开放奋进英姿。中国市场因外资企业的到来而更丰富,外资企业因中国市场的开放而更多彩。


栏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