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深植于浙江人血脉中的气质。 从闯荡世界的果敢,到“四千精神”里的坚韧,浙江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双向赋能。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 不言而喻,大省挑全国的“大梁”,大市挑大省的“大梁”。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嘉兴撤地建市,并成为全国第146个对外开放的城市。 率先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游泳的嘉兴人才明白,开放,也是嘉兴发展的必由之路。 站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起点,嘉兴该如何更开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全会《决定》中共有35处提及“开放”,可见开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200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嘉兴调研时指出,嘉兴“作为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要“深入实施主动接轨上海、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小个子”嘉兴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向外贸大市、从外贸大市向开放大市、从开放大市向开放强市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昔日的远见谋划,如今已成为一处处旖旎风光,一轮轮热腾腾的发展,不信你看—— 嘉兴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88年的80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4800亿元左右,跃升至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16位; 自1985年首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至今,嘉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500亿美元,总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境外投资从1987年首笔备案额152万美元,到如今在印尼、美国、埃及等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超220亿美元…… 嘉兴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全球买卖”越做越红火。 新成效还在不断产生。随着全市“公铁水空”枢纽建设的推进,嘉兴正打造的全球航空物流枢纽是长三角第一个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飞机一飞、经济起飞”的时代近在眼前。 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增强,开放型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现实压力,嘉兴不仅要坚定地开放,更高水平、高能级地开放。
开放路上靠什么突围? 有人说,对于沿海的嘉兴来说,开放是“看家本领”。但嘉兴深知自己的短板,比如开放平台能级还不够高、外贸新动能不足、新业态发展不快等。
面对外部风险和内部竞争,嘉兴亟需回答好“靠什么突围”的开放现实问题,在一次次磨练中,“开放路”也越来越具嘉兴特色—— 先看交通。去年12月4日,浙江召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动员部署会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启动大会。 在嘉兴分会场,市委书记陈伟围绕“加快建设全球航空物流枢纽,为高能级开放强省添翼赋能”这一主题作交流发言。 除了这张链接全球的航空网,嘉兴还有内畅外联的公路网、多向辐射的铁路网、通江达海的水运网。 近年来,在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门户”、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要组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等多个重大战略的发展机遇背景下,嘉兴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再看市场。当前市场变数多也很“卷”,但有主力军在多方突围。在“出口马车”的带动下,嘉兴全市8000余家外贸企业将“嘉兴制造”带到了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嘉兴外贸依存度超60%。 面对改革开放深水区中的新问题、新瓶颈,嘉兴从“软实力”着手,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去年12月3日,全国首张“聚英卡”在嘉兴发放,外籍人才可在政务、医保、交通、文旅等8个民生领域畅享264项服务;在涉外出入境便利举措方面,嘉兴创新打造“移民会客厅”,形成全省首个半小时涉外事务服务网;组建“出海”法律服务团,帮助企业挽回损失2亿多元…… 一项项创新举措在嘉兴落地,打开了一个个更自由、更便利、更高效的开放空间。
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热潮,嘉兴早有准备,立下了“一年有提升、三年上台阶”的目标。
一年有提升,就是2025年,嘉兴南湖机场建成起航并实现口岸开放,基本完成新一轮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超50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6亿美元左右。 三年上台阶,就是到2027年底,长三角高能级全面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球航空物流枢纽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作进一步深化,全市开放指数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要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朝夕之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嘉兴重点聚焦五个方面,最终成效也要以此来检验。 第一,聚焦开放平台,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平台是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开放平台能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临空经济区不仅是秀洲的,更是全嘉兴的发展平台,要以超常规力度引育临空产业项目,加快形成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跨境贸易、生产服务、临空高端制造为核心的“1+3”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新兴产业。 当然,“建新”也不能忘了“提旧”,要继续推动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体质升级、提能增效。 第二,要聚焦开放通道,打造“公铁水空”联运枢纽。内畅外联的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是对外开放的基础支撑。 6月建成、7月试飞、12月正式开航,这是嘉兴机场建设的计划表,也是嘉兴基础设施“硬联通”发展的步伐。还有沪嘉杭高铁、沪乍杭铁路、市域快速路等,处处涌动着嘉兴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第三,要聚焦开放主体,推动外资外贸外经“三外”联动发展。企业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和先锋队。 在利用外资方面,嘉兴连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外资企业以占全市15%左右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创造了25%左右的规上营业收入、30%左右的规上出口交货值、40%左右的规上利润总额。要推动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扎根发展,实现从“单次投资”到“持续增资”的裂变。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要继续打好“稳拓调”组合拳,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让嘉兴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 第四,要聚焦开放载体,办好重大展会重大活动。办好一个展会,往往能够带动一片产业、提升一座城市。 嘉兴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周边还有进博会、数贸会等一系列重大展会。要精心办会、积极参展,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实现以展为媒、以展兴产、以展促贸。 第五,要聚焦开放机制,擦亮“浙里最‘嘉’”营商环境品牌。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开放水平。 在落实好各项法规和条例的同时,主动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并完善境外人员便利制度,让嘉兴更有“都市感”、更具“国际范”。 无疑,这是一条坡长且陡的上坡路,嘉兴正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书写走向世界、开辟未来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