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务动态 > 嘉兴市商务动态 > 综合与法制处(行政审批处)

“开放嘉兴”⑲从沿海小村落到嘉兴对外开放“桥头堡”

时间:2024-02-20 10:08 来源:综合处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的落实落地”的新要求。嘉兴,长三角区域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回顾开放的历程,是为了更好的启程,在这岁末年初之际,我们通过亲历者、建设者、见证者的感悟、体会和讲述,重温嘉兴40年来开放发展的重要节点、重要事件,为大家展示嘉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程与担当,继续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前言

综合保税区,是一个地区国际贸易水平的标志之一。从2003年获批嘉兴出口加工区,到如今的嘉兴综合保税区,这里始终是嘉兴高标准制度开放、高能级产业集聚、高品质特色商品进出口的“桥头堡”,成为嘉兴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平台。


从沿海小村落到嘉兴对外开放“桥头堡”


2003年3月10日,嘉兴综合保税区的前身——嘉兴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这是自杭州、宁波后,浙江省第三家获批的出口加工区,也是嘉兴第一个国家级园区。当时,嘉兴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与嘉兴港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采取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由此,嘉兴走上了一条逐步探索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道路,掀开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获批出口加工区  实现国家级园区零突破

申报筹建嘉兴出口加工区,嘉兴港区属于“无心插柳”。“嘉兴的本意是想把出口加工区放在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结果方案报上去省里不同意,省里的意见是要设在嘉兴港区。”时任嘉兴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主任助理、现任嘉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二级调研员的郑栋良回忆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嘉兴利用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1993年当年,嘉兴加工贸易实现进出口1.8亿美元,之后连续7年高于一般贸易进出口规模,发展加工贸易成为当时推动嘉兴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

而出口加工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一种,是国家专门开辟出来用于发展加工贸易的特殊工业区。借鉴国际上通行的“自由贸易港”和日韩在工业化初期的成功经验,出口加工区设在嘉兴港区,有利于嘉兴在更高平台上利用外资、更高水平上发展加工贸易、更高层次上扩大出口。

2003年3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嘉兴出口加工区已获批准,要搞好建设和运营,利用这一金字招牌做好做足文章”。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希望,让郑栋良他们既感振奋,又倍感压力。

此后,嘉兴出口加工区迅速完成了整村拆迁、“三通一平”,先后建起海关监管场所、卡口自动通关系统、监控设施、标准厂房、围护设施等。其中,部分围护设施甚至延伸至河道中,“水下50厘米”也成为日后出口加工区围护结构建设中的一项国家标准。

“我记得当时,钱满程副市长带着我们连续进京,一年内去了五六次,跑遍9个国家部委,真是跑断腿、磨破嘴。”郑栋良说。

2005年

嘉兴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

2006年2月28日

正式封关运作,从获批到运作仅用三年时间。

2010年1月

国务院批准嘉善县西塘镇设立嘉兴出口加工区B区,嘉兴出口加工区从此形成“双轮驱动”“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困难与机遇并存  出口加工区的艰难破局

2006年12月11日,嘉兴出口加工区到处彩旗飘扬,一片繁忙景象,嘉盛汽车部件、大丰制冷剂、埃克森光电、固安金属制品、海盛鞋业五家企业同时举办了开工仪式。

然而,预想中项目接踵而至的场面并未发生,在此后的一两年内,嘉兴出口加工区陷入了沉寂。

出口加工区属于“境内关外”的政策飞地,简单来说就是遵循“进口免税、出口免税、入区退税、出区征税”十六字方针,方便企业从国外进口核心零部件,完成加工后再出口。

看似关税优惠力度很大,实则国家监管政策很严。一开始,出口加工区只允许搞加工贸易,加工必然会出现废料、边角料,为防止走私倒卖到国内,这些废料、边角料也要求出口,实际就是“进口多少吨,出口多少吨”,这就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有的企业甚至萌生了迁出去的想法。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美资企业,主要业务是进口旧的汽车传动轴球头,加工翻新后再出口,他们从球头上清洗下来的废机油无法处理,最后只能堆在厂区里越积越多。”事实上,这种情况绝非嘉兴才有,当时在全国各地的出口加工区都非常普遍,也让当时已分管招商引资工作的郑栋良非常头疼。

直到2008年以后,这些严格的限制性政策才逐步放开,国家鼓励各地开展保税仓储、保税物流业务,加工形成的废料、边角料也不再强制要求出口。

嘉兴出口加工区乘势而上,大力引进物流企业,组建嘉兴出口加工区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风风火火搞起了集装箱“出口集拼”“进口分拣”业务。保税物流的好处在于,不管你进口多少集装箱的货物,只要进入出口加工区的仓库存放,全部都暂缓征收关税,企业接到国内订单后,每卖掉一批货物,再按需缴纳关税。这样一来,企业无需像一般贸易那样,一次性缴纳大笔进口关税,大大降低了资金占用,节约了成本。

也就是在那时,国内电商龙头企业阿里巴巴、京东迅速崛起,海淘、网易严选渐渐成为年轻人网购的新时尚,嘉兴出口加工区也在这一波浪潮中吃到了发展“红利”。


转型综合保税区  以制度开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时间来到2014年,嘉兴出口加工区又一次走到国家政策调整的“十字路口”。当时,国家批准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分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六种,各有各的功能和政策,为把这些功能和政策叠加放大,国家决定逐步将所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改为“综合保税区”。

“当时,我们面临三种选择,要么退出出口加工区,要么继续保留出口加工区,要么积极争取综合保税区,国家考量的是你的发展水平。”时任嘉兴出口加工区管理局局长的马惠芳回忆道:“当时全省排名第一、第二位的宁波出口加工区和杭州出口加工区,也在争取申报综合保税区,我们虽然排名全省第三,但被第二名远远甩在后面,所以确实是心里没底。”

改为综合保税区,意味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可以开展更多业务,也能引进更多贸易便利化措施,谁能率先抢下这块“香饽饽”,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定要把这块金字招牌拿下来!”时任嘉兴市委书记鲁俊高度重视,专门带人“跑部进京”,挨个部委上门拜访,讲优势、谈潜力、话发展,考虑到嘉兴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对周边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各部委最终点头同意。

2015年1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嘉兴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嘉兴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2.98平方公里,成为全省第一家获批的综合保税区,走在了宁波、杭州前面。2016年,嘉兴综合保税区通过联合验收组验收并开关运作,从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保税维修、保税检测、保税研发、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新业务相继开展,越来越多的内外资龙头型企业入驻园区,西克传感器、维柯打印、百事德办公设备、赢途络供应链、京东和菜鸟国内头部跨境电商平台等项目先后落地。近年来,嘉兴综合保税区还被纳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嘉兴联动创新区、中国(嘉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试点范围。

为破解海关特殊监管面临的新问题,嘉兴特意从杭州海关“借”了一名专家协助工作,他就是现任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招商工作部副部长殷健。在殷健的推动下,嘉兴综合保税区一边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创新政策,一边探索适合自身的改革创新试点。

2020年

嘉兴综保区接连获批综保区内销选择性征税、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

2021年

嘉兴综保区成功开展首单保税维修业务,跨境电商1210零售进口业务模式在区内落地。

2022年

嘉兴综保区实现“提前申报+运抵放行”“抵港直装”等创新政策复制落地。

至今,嘉兴综合保税区带来的开放红利仍在发酵。2023年,位于嘉善的立讯智造获批全省首个“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试点,在全球价值链从生产向服务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于电子产品维修的需求激增。区外保税维修业务的获批,将带动更多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在嘉兴落地生根,有效提升嘉兴在高端智造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手机及高端智能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投资落户,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省高端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嘉兴综合保税区一路走来的二十年,正是嘉兴开放型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2002年,嘉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7亿美元,到2022年达到659.9亿美元,二十年间增长了17.8倍,而嘉兴综合保税区在其中扮演了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领跑者”、制度开放的“探索者”、接轨全球的“先行者”等关键角色。


当前,嘉兴正全力打造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配套建设海关查验平台、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及现场海关办事大厅等查验设施。这也预示着,在A区和B区之后,申报嘉兴综合保税区C区已提上议事日程。未来,C区将成为空中开放口岸,助力嘉兴打造以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为主导产业的千亿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栏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