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的落实落地”的新要求。嘉兴,长三角区域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回顾开放的历程,是为了更好的启程,在这岁末年初之际,我们通过亲历者、建设者、见证者的感悟、体会和讲述,重温嘉兴40年来开放发展的重要节点、重要事件,为大家展示嘉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程与担当,继续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支撑起嘉兴对外开放的,是数不清的“我们”,“我们”在各个岗位见证了中国开放在嘉兴的一步一履,每一次创新与突破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与智慧。全市各级各部门既是开放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是开放的创新者、获得者,嘉兴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成就有“我们”的坚实探索、积极创新,嘉兴开放型经济的未来,更需要“我们”的勠力同心、奋力逐浪。
嘉兴海关缉私分局局长,从嘉兴海关开关之日起就一直奋斗在海关一线,是嘉兴外贸崛起的见证者和“守关人”。
当时设关有两大原则:一是在边境口岸或是陆路的空运口岸、海运口岸设立海关机构;二是虽不在沿海,但海关业务比较集中,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也设立海关机构。这个时期,嘉兴开放型经济发展非常快。嘉兴海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我从海关院校毕业后进入嘉兴海关,还有一部分同事是从嘉兴地方机关、院校选调的,总共不到20个人。”朱建忠回忆说,办公地点暂借在当时的市政府第二招待所五楼。 国务院批复乍浦口岸对外开放后,1999年10月,嘉兴海关驻乍浦办事处设立。“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刻。嘉兴海关驻乍浦办事处增设之前,陈山码头归上海海关管辖,增设之后,我们把它接管过来了,因为地界在我们嘉兴范围之内,我们还专门跟上海海关举行了业务交接仪式。”朱建忠说。 此后,嘉善、海宁、桐乡等地相继设立了海关机构,除海盐外实现了全覆盖,这在全省也是领先的。嘉兴海关也从不到20个人,发展成为拥有正式编制300多人的机构。 海关是嘉兴开放发展的一面镜子,从几组数据中就可一见端倪。“海关设立之初,一年为国家征税只有几十万元,到现在已接近100亿元。”朱建忠说。与此同时,海关监管的进出境货物量也急速增长。从1992年到2020年,嘉兴海关进出口报关单规模由842票增长至15.6万票,年均增速20.5%。此外,在海关备案的进出口企业数增长也非常迅猛。“我记得,我们办理的第一本加工贸易手册是为嘉兴毛纺织总厂办的。到现在,嘉兴已经有近万家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
嘉兴海关机构的设立有力地推动了嘉兴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朱建忠说:“除宁波外,嘉兴的加工贸易当时在全省是举足轻重的,顶峰时期全省将近40%的加工贸易集中在嘉兴。”
与此同时,嘉兴外贸业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发挥劳动力优势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到现在更多的是以技术为支撑的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将加工工艺、知识产权、品牌价值融入其中,出口附加值更高。朱建忠说:“一般贸易占据主导是嘉兴外贸升级的一个重要体现。” 出口产品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嘉兴外贸结构的调整。朱建忠回忆说,最初,嘉兴出口到日本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现在嘉兴也向日本出口高精尖电子产品和机电产品。这种变化也折射了“嘉兴制造”之变。
嘉兴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是嘉兴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一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综保区是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区域。时至今日,综保区还可以复制叠加自贸区的政策。有了综保区的配套,嘉兴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就更明显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海关监管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也在迭代升级。“嘉兴海关比较早地推出了无纸化报关、网上报关、预约报关这些服务新模式,让数字赋能外贸发展。”朱建忠说,还有一项显著的改革就是对特定企业开展的联网监管,通过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这种监管模式既能实现有效监管,也能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负担,提升通关效率。 除此之外,通过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信息共享互认,联动接卸、集成查验、电子通关等通关便利化举措先后出台,助力“嘉兴制造”畅轻跑。
沧海横流,时代交叠。嘉兴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海关监管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关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也为嘉兴发展开放型经济厚植沃土。在嘉兴打造长三角全面开放新高地的征程中,新的“春天的故事”正在续写。
|